昨日,第六届重庆文化产业博览会闭幕。据组委会介绍,本届文博会连同车交会,现场成交1.7亿元,观众40万人次。
本届文博会以“交流·交易·交融”为主题,坚持“市场主导、创新驱动、文化传承、科技支撑、多元融合、重点突破”,立足重庆市,辐射长江经济带,面向海内外,共吸引来自10个国家、全国25个省(区、市)1000余家客商参会参展。
看了区县展台就想去旅游
文博会现场,为吸引游客前来参观,各参展商在展位设计上可谓煞费苦心,结合自身特色,打出非遗王牌。
巴南区把丰盛古镇和木洞古街搬到文博会现场,以实物展示、重点区域场景等方式,让观众了解巴南区历史文化风貌。在这里,观众不仅可以喝仁寿茶馆的盖碗茶,听木洞山歌,还能吃彭氏火烤豆干等特色小吃。
奉节县主打诗歌牌。“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一首《早发白帝城》贴在展厅石柱上,让观众感受到这座城市厚重的文化底蕴。展区除了一首首夔州诗词,还有历代名人书写的诗词拓片,让观众流连忘返。
北碚区把展区框架外形设计成民生轮船样式,南岸区展位融入道家文化……
“在此次文博会上,各参展商摒弃千篇一律设计风格,根据自身特点设计展位,无疑是一大特色。”组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别具特色的展厅设计不仅充分表现各区县独有历史文化底蕴,也让观众产生到此一游的兴趣,从而更好促进旅游业发展。
失传千年的唐三彩烧制技艺
在本届文博会上,“一带一路”风采展现,有来自匈牙利欧洲王室的贡酒、尼泊尔的古老颂钵,埃塞俄比亚的传统食物injera(英吉拉)等充满异域风情的展品,也有我国沿着“一带一路”传播出去的文化艺术品。
国家级非遗唐三彩烧制技艺传承人高水旺,携带他的陶瓷作品亮相文博会N3馆,最有代表性的是形态各异的马,饮水马、尽力远眺马、步步高升马等唐三彩,气宇轩昂,神态各异,吸引众多观众驻足。
唐三彩制作工艺复杂而特殊,采用富含多种矿物元素的高岭土做原料,经过选料、研磨、过滤、拌浆等工序,通过手工雕塑与轮制磨具手法,制成各种器物胎体,晾干后进行烧制、施釉、再烧制。
“唐三彩曾借助古代丝绸之路闻名世界,现在更是通过‘一带一路’远销各国。这是啦啦啦啦www日本高清首次来重庆参加文博会。”展区工作人员介绍,经10多年刻苦钻研,高水旺掌握了唐三彩的造型、釉色、开片、做旧等一整套工艺技法,使失传千年的中华宝贵艺术得以传承。
王星记扇子带来镇店之宝
本次文博会浓缩中国文化精华,展出生活时尚风的红木家具、黄金画《富春山居图》、书法国画大咖作品、各类刺绣等。
在N3馆,百年老字号扇子生产厂家、杭州王星记特意带来镇店之宝黑纸扇、檀香扇、白纸扇,扇面技艺精湛,装饰优美。
王星记扇子展台的檀香扇
“这把仕女图檀香扇,工艺经过拉花、烫花,细节处理特别完美。仕女手捧着书,书上的字是微雕,棋盘是象牙贴片,扇子花边是黑色乌木镶边而成,工艺讲究精良,扇面看着玲珑纤巧,芬芳馥郁。”王星记展区工作人员介绍,黑纸扇工序复杂,需要86道,白纸扇以工笔画为主,3种类扇子各有千秋,每把价格9000元左右。
74件工艺美术大师作品获奖
为振兴重庆传统工艺,提高我市工艺行业整体水平,近日,由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第六届重庆文化产业博览会组委会和重庆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主办的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工匠杯评选活动结果揭晓。
本次评选特别邀请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赵建忠,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会长马佩、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邹本柱组成专家评审小组,于9月14日至16日对收到的参评作品226件进行评选。经过现场评审,评选出金奖17件,银奖28件,铜奖29件。
文博会上的匠人 “虎伯”于文昌
昨日,N3馆有一位穿着红色对襟短袖褂的老人,和一位年轻人讨论画画细节。他是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国画院副院长于文昌。
于文昌六七平方米展馆地上,铺着地毯,墙上整齐挂着老虎和山水国画。画中老虎形态各异,有的目光如炬威风凛凛,有的毛发耸立气势雄威,有的憨傻萌趣。
于文昌和他的作品
“画老虎30多年了,老虎称为国寿,虎与福谐音,也是我爱的原因之一。画的时间长了,大家也称我虎伯。”69岁的于文昌对重庆晚报记者讲述了他与老虎结缘的由来。
为了画虎,把虎画活,老人走遍全国各地动物园和虎林园,仔细观察虎的一举一动,一度为了画虎花光积蓄。
展馆前一张桌子铺开,毛笔、画板、木碗、颜料有序放在左边。于老铺开画纸,心无旁骛画了起来,如果有爱好者上前请教,他会轻轻放下画笔,仔细讲解,讲到深处,又拿起画笔在画纸上点拨。
于文昌第二次参加重庆文博会,每次带40多幅画。“重庆爱好国画的人不少,有些民间大师特意来展馆找我,互相学习、探讨,高山流水不过如此。”于老说。
重庆晚报记者在现场看到,买于老画的人不少,他不在乎价格高低,可贵的是一个“懂”字。
钧瓷大师董长松
钧瓷作为5大瓷窑之首,一直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器窑变之力。钧瓷展区有瓶、杯、碗、茶具等,颜色各异,里外深浅各自不同,美得清新脱俗。创作者是董长松,出生在钧瓷之乡河南省禹州市。
观众参观钧瓷作品
很多观众被钧瓷吸引,在这里停留好半天脚步。
一件名为《步步高》的钧瓷格外出众,旁边的作品介绍写着:第二届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工匠杯”参评作品。“算是满意作品之一,也算是见证自己的进步。”董长松对重庆晚报记者说。
据了解,董长松默默耕耘钧瓷领域多年后,开始在省级、国家级、世界级大赛中崭露头角,但始终不忘自己是个手艺人。
一名年轻女孩被一套淡绿色茶具(一个小茶壶、两个杯子)吸引,得知价格为1800元后有些犹豫。董长松丝毫没有降价的意思,他说:“钧瓷从设计器皿到制作完成胎体,每一道工序都很讲究,往往需要两个月时间。在开窑烧制的几天,对温度、湿度、气压相当苛刻,成品实在太少。”
“最近几年,重庆喜欢钧瓷的人多啦。”董长松说。
据了解,这是他连续两年参加文博会,不少人慕名前来买他的钧瓷。